從紀錄片《Kanakanavu的守候》談弱勢民族身分認同的重建


 

全文下載 全文下載

    從紀錄片《Kanakanavu的守候》談弱勢民族身分認同的重建

    From the documentary "Kanakanavu Await" on Re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

    李順民(Shun-Ming Lee)

    慈濟科技大學學報 ; 2期=總26 (2016 / 03 / 01) , P147 - 164

    繁體中文

    摘要

        卡那卡那富﹙Kanakanavu﹚人長期居住於今高雄市納瑪夏區楠梓仙溪沿岸,日治時期以來他們與鄰近的拉阿魯哇﹙Hla'alua﹚人被合稱為「南鄒」,當人數較佔優勢的布農族人移入後,布農語反成為族人日常通用語言。近年來隨著卡那卡那富人外出工作、接受教育,接觸鄒族等其他原住民族,逐漸產生對自我「認同」的覺醒,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語言、生活與文化。2009 年8 月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,造成中南部原住民部落嚴重災情,政府首度將「強制遷居、遷村」納為法律條文,作為災後重建政策主軸,原住民部落內、原住民族與政府間為遷居山下或留居原地而衝突不斷。做為原住民族內不被承認的弱勢族群,在這場世紀災難中,卡那卡那富社會暴露其脆弱性。遷入山下族人透過與其他族群接觸,由「他者」的對照而強化「我群」意識;返回原鄉族人經由自主參與部落重建,啟發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自覺。導演馬躍.比吼以冷靜旁觀的視角,在《Kanakanavu的守候》中忠實紀錄一個弱勢民族遭逢災變、遷村爭議,造成族群分離、傳統文化頻臨斷絕、正名運動推展的掙扎存續歷程。梳理出弱勢族群「自我」認同的建立有賴「他者」對照,天災等磨難易成形塑認同的觸媒;弱勢民族必須累積文化資本,突出文化差異性,方能獲得其他族群與主流社會肯認。2010年後卡那卡那富人大力推動正名,《Kanakanavu的守候》亦透過巡迴放映成為探討弱勢民族認同的文本。歷經四年漫長努力,中華民國政府終於2014年6月26日,合法承認卡那卡那富人為台灣原住民族族群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