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疫大作戰系列專題講座(五)認識各種消毒水


防疫大作戰系列專題講座()認識各種消毒水



    
疫疫起防疫成為生活的日常,各式的消毒水充斥在市面上,你用的消毒水,用的安心嗎?什麼消毒水該用在什麼地方,你真的知道嗎?

428日,防疫大作戰系列講座,進入第五場,邀請全人教育中心楊天賜副教授,進行“認識各種消毒水”的專題演講。

    天賜老師以台灣目前抗疫成功談起,政府防疫運用阻絕境外、阻止擴散,超前佈署、重賞重罰搶得先機,廣推大眾要勤洗手(內外夾弓大立腕)、抗菌消毒,戴口罩,保持社交距離,做到減少病毒量等等配合的防疫措施。

    羅列各種消毒水與其他殺菌劑從安全性、殺菌力強弱及毒性進行比較,基本個人防護,勤洗手很重要,建議用肥皂,乾洗手不確定病毒是否能將病菌完全帶走,不建議取代肥皂洗手。

    常見消毒水,包括酒精、漂白水、次氯酸水。酒精,濃度70-75%最適合,可用於人體及一般環境消毒清潔。漂白水主要成分是次氯酸納,不穩定,會釋放有毒物質氯,適用於一般環境及常用物品消毒,易氧化揮發,24小時內使用為佳,不可加熱水或鹽酸,容易產生有毒物,非常危險。次氯酸水,有水神之稱,可用於食器及一般環境消毒,比漂白水不穩定,不建議直接噴在人體,對人體可能有害。

    雖然防疫造成民眾生活很多不方便,但大家的努力,老師提到感恩第一線的醫護人員,感恩檢疫隔離人員配合,感恩全民團結抗疫,能讓大家在平安中度過,近期經常出現連續天數零確診的事實,更是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。

 



講座: 師生對性平三法應有的認知
講座: 師生對性平三法應有的認知
師生對性平三法應有的認知圖書館於108年12月13日辦理性平講座,主題為「師生對性平三法應有的認知」,由圖書館謝易達館長主講,館長認為性平議題囊括了社會議題、法律議題、心理諮商議題,每場性平演講會依照講者的專長領域做論述,因此吸收到的資訊及知識較多樣性。這次以古今中外發生與性平有關的議題做串接,讓師長及學生們對性別平等可以有比較完整的圖騰。   本校創校宗旨其一為「照顧原住民就學就業問題」,易達館長認為這是有原因的,當時民國75年花蓮被譏為雛妓的發源地,但因當時的社會風氣及資訊結構不夠友善,導致情況持續惡化,而上人於78年成立慈濟護專,也許是對當時的社會事件有所感,希望能培育更多的護理人才。民間團體也開始正視花東「雛妓問題」,同年成立「台灣婦女救援協會」,開始有組織、有計劃性就「解救娼妓」的複雜議題,進行法規及政策的研議,最終促成政府於民國84年訂定「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」。
SDGs系列專題講座(四)地理環境與人文
SDGs系列專題講座(四)地理環境與人文
 SDGs系列專題講座(六)地理環境與人文    過去交通不便,地理環境限制人們移動的範圍。現在有了機車、汽車、輪船、火車、飛機、捷運等交通工具,大大縮短人與人往來的距離,想跨國移動都不是問題。甚至,能做到早上在台灣、下午在日本。在便利的背後,人與土地的關係其實密不可分。 四月十五日,圖書館舉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講座,邀請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陳翰霖,以地理學研究者的角度,說明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地理學的觀點。 陳翰霖副教授說明,在地理學中的傳統理論,包括環境決定論、環境可能論、環境生態論,談的都是人與土地的關係。搭配動畫影片「人類是地球最大的危機」,如果人類繼續讓慾望無限擴張,犧牲動物和植物的生存空間,大地將會反撲。影片最後,連外星人都看不下去,降臨地球將人類帶走,令人印象深刻,進而讓大家思考永續發展。陳翰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