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DGs系列專題講座(四)地理環境與人文


 SDGs系列專題講座(六)地理環境與人文



    過去交通不便,地理環境限制人們移動的範圍。現在有了機車、汽車、輪船、火車、飛機、捷運等交通工具,大大縮短人與人往來的距離,想跨國移動都不是問題。甚至,能做到早上在台灣、下午在日本。在便利的背後,人與土地的關係其實密不可分。 

四月十五日,圖書館舉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系列講座,邀請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陳翰霖,以地理學研究者的角度,說明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地理學的觀點。 

陳翰霖副教授說明,在地理學中的傳統理論,包括環境決定論、環境可能論、環境生態論,談的都是人與土地的關係。搭配動畫影片「人類是地球最大的危機」,如果人類繼續讓慾望無限擴張,犧牲動物和植物的生存空間,大地將會反撲。影片最後,連外星人都看不下去,降臨地球將人類帶走,令人印象深刻,進而讓大家思考永續發展。陳翰霖副教授認為,促進當代發展同時,也要考慮別損及後代子孫生存的權利。 

接著,陳翰霖副教授從地理學的觀點看SDGs17項永續發展目標,並結合動人的實例和影片,讓大家快速了解,也發現每個目標都環環相扣又貼近生活。台灣談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,包含環境承載、平衡考量原則,必須考慮成本內化、優先預防原則、社會公平與世代正義、科技創新與制度改革並重,以及國際參與及公眾原則。 

有些人覺得花蓮位置偏遠、不方便,卻擁有幽靜的天然環境、令人舒暢的清新空氣。陳翰霖副教授提到,他曾邀請居住西部的同學來花蓮玩,同學還笑說西部空氣污染較嚴重,來花蓮「洗肺」呼吸新鮮空氣。可見生活在花蓮真的很幸運,更應珍惜大自然給予的幸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