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DGs系列專題講座(六)從我的經歷看農業如何幫助脫貧
莊豐鳴講師從研究結果得知,台灣在四月31℃的高溫下,用高密集種植方式,會生產出品質較好的稻米。但是,氣溫只要上升一度,土壤肥沃度就會減少15%。而低密集種植的結果,則是土壤較貧瘠、開花時間延後。所以,只要控制在條件合適的環境,高密集種植稻米會有較好的收穫。
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目標之一,就是希望透過農業技術的改良,消除全球貧窮和饑餓的人口。尤其,技術先進的國家可以傳授知識,提高落後地區的生產量,減少饑餓。舉例來說,布吉納法索位在西非撒哈拉沙漠以南,一年有大半時間都是旱季,平均氣溫超過41℃,糧食普遍不足。莊豐鳴講師回憶自己在當地協助農耕的經驗,也提到許多有趣的文化差異,要入境隨俗、積極參與社交活動、穿著當地人的服裝等。
綠能的應用也是現代農業很重要的環境議題,減少傷害土壤,才能永續再生產。像是用蟋蟀取代農藥、在太陽能棚內施作,都能達到一定的效果。有同學問,開放式、塑膠棚架、在網內耕種的差別是?莊豐鳴講師回答,每種方式都有優缺點,要根據環境使用。舉例來說,中國北方氣溫較低,要用塑膠棚架來提高夜晚的溫度。但在普遍高溫的印度就只能用網子,有效阻止雜草生長。另外,農業在未來仍有很多發展的可能,每個人都可以出一份力,或許就能儘快找到供需平的方法,解決糧食問題。